CBA選秀,漸顯尷尬
又是一年CBA選秀大會,各隊都精心布局,尋求新秀人才的補充。今年,福建隊用狀元簽選中了來自清華的楊曦皓,四川隊則用榜眼簽選中了太原理工的杜智博,江蘇隊選擇了廣西隊的龐崢麟,而寧波隊則在第四順位選中了北大的李苑鑫等新秀。今年的選秀共有64人參與,最終21人被成功選中。
然而,在觀察了這一系列選秀后,我深感CBA選秀大會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與十年前相比,雖然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如今的選秀卻越來越顯得雞肋。2015年首屆選秀大會上,西北工業大學的后衛方君磊成為第一位選秀狀元,但他的表現并未如人們所期待的那般出色,僅有的2分1助攻的成績單也讓人感到失望。
盡管在過去的日子里,選秀大會為球隊提供了補強的機會,尤其是對于那些自家青訓較為薄弱的球隊來說更是如此。然而,從人數上看,報名的人數卻逐年減少。從2021年的87人到2023年的71人,再到今年的64人,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盡管有48人參加了選秀訓練營,但真正被選中的卻越來越少。今年更是下降到了只有21人被選中。
這不僅僅是因為強隊有自家青訓的球員可用,更是因為大學生球員、NBL球員等整體質量有所下滑。在CBA選秀中,球隊更看重的是球員的天賦和即戰力。然而,許多球員在念完大學后已經年過二十四歲,與青訓梯隊中二十歲左右的優秀苗子相比,他們往往缺乏這兩點。
對于一些擁有天賦的CUBA球員來說,他們通常需要等到23-24歲才正式踏入職業聯賽。然而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成長期。此外,如今越來越多的球員選擇直接走齊麟的路線,放棄名校學籍直接加入CBA。例如最近加入廣州男籃的管子煜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帶領北京大學獲得CUBAL總冠軍后直接選擇了加入CBA。這樣的趨勢讓CBA選秀大會上越來越難找到像龐崢麟這樣既有即戰力又有天賦的球員。
此外,在外援政策的影響下,如陳國豪這樣的CUBAL史詩級球員在北控隊也面臨著掙扎的局面。這也使得我對CBA選秀大會的未來持悲觀態度。我認為與其像NBA那樣進行兩輪選秀,不如每年只進行一輪,并確保每支球隊都有機會選擇合適的球員。每年選擇大約20名新秀就足夠了。
總體來說,CBA選秀大會在過去的幾年里逐漸失去了其原本的吸引力。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球隊和聯盟應該重新考慮他們的選秀策略和目標。我們應該尋找新的方式來發掘和培養年輕人才,而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選秀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期待CBA在未來能夠培養出更多有潛力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