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贊助扎堆,如何高效運用?
蘇超現象:一場商業與文化的雙重狂歡
蘇超,已然成為今年夏天最火熱的文化現象之一。以最新一期賽事為例,南京奧體中心的涌入60396名觀眾,創下了中國業余足球賽單場上座的新紀錄。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蘇超自身的紀錄,更讓同期多場中超聯賽相形見絀。而這場源于民間的足球狂歡,已然演變成2025年的現象級體育IP。
從贊助商的角度看,蘇超的商業價值正在被不斷挖掘。最初,網傳江蘇銀行花800萬拿下總冠名權,實現了從門票到球場、球衣袖標、球場LED屏等全方位的露出,被贊其“把800萬花成8個億”的效果。而現在,官方贊助席位飆升至300萬元仍“一位難求”。品牌們紛紛看中了蘇超的流量潛力,試圖在這里找到新的營銷戰場。
品牌們入場的方式多種多樣。傳統企業如江蘇銀行、紫金保險等,主要通過線下比賽場地的品牌廣告露出獲取曝光。而消費品、互聯網大廠則開始批量入場,積極發散玩梗思維。例如,京東作為官方戰略合作伙伴,將地方特產與城市熱梗結合,以熱梗形式帶動情緒吸引眼球,同時又讓地方特產趁勢亮相。阿里系則將“內戰”的火勢燒到了賽場上,各個品牌各自冠名球隊,呼應起了“散裝江蘇”的熱議。
這樣的營銷方式,既是一種注意力掠奪,更是一種場景共生。品牌們不再只是一次性付費的“門票經濟”,而是將積極拓展消費場景、延伸產業鏈條、創意文化衍生品。從賣門票到賣風景、賣產品、賣體驗,實現了質的轉變。
然而,熱鬧的背后,品牌們需要的是長線意識。蘇超的賽程才剛剛過去2個月,真正的總決賽要到11月初才能開啟。這就要求品牌們要守得住寂寞,才能迎來爆發時刻。體育營銷的核心是讓品牌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隨著Z世代地域認同感的增強,蘇超這類區域性賽事成為撬動下沉市場的支點。
為了從“現象級IP”蛻變為“長青”,需跨越賽事周期限制,構建可持續生態。其一,深化文化根基,將從“地域梗”轉換為“集體記憶”。其二,打造文旅閉環,通過賽事驅動消費。其三,拓展社會價值,培養后續力量。比如設立青訓反哺機制,為蘇超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當廣告牌終將被撤下,品牌在長達7個月的蟄伏期埋下的種子正在悄然生長。復盤“蘇超”營銷的整個周期,有兩個關鍵。其一是學會“玩梗”,其二是認清如何“長青”。只有將賽事熱度轉化為情感資產,才能最終真正完成從“贊助商”到“城市共同體”的身份蛻變。
蘇超這一現象,不僅僅是體育賽事的狂歡,更是商業與文化的雙重狂歡。它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營銷模式,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平臺:如何將地域文化、社交媒體、商業價值三者結合,打造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有長線價值的品牌?這是一個值得所有品牌和市場人士深入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