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裁判作假偏向,關鍵判罰利己,小判罰偏向對方。
**直播訊息,7月14日**
南方周末于今日發布了一篇名為《賭徒當掮客:判決書里的假球產業鏈》的文章,內容深刻揭示了足球領域中踢假球的問題及其背后的產業鏈。經過多位業內人士的披露,假球的存在方式及其操作的隱蔽性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據判決書所述,朱宏興等人的案件中多次提到了涉案球員如何操控比賽的隱蔽手法。這些球員通過前鋒的消極進攻、守門員假裝撲球以及其他球員刻意減少有效進攻的方式來共同“放水”。這種行為的隱蔽性使得其查處難度極大。
一位擁有教練員等級證書,且曾從事青少年足球培訓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道,足球比賽的瞬息萬變使得造假行為難以被輕易辨識。例如,后衛在比賽中故意慢半步、沒有卡住位置導致對方進球,這之后完全可以解釋為對方速度太快。因此,即便是業內人士也難以判斷一場比賽是否為假球,除非有球員出現明顯往自家球門踢球等明顯違規行為。
在另一份報道中,有知情人士透露了另一種被查處的假球手法。辦案機關通過調出隊員之間的通信往來,發現他們使用特殊暗號來溝通比賽中的策略。如隊員帶著繃帶進場,拆下繃帶即表示要“放水”,而場外觀看直播的人看到這一暗號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
裁判作假同樣令人頭疼。一位二級裁判員透露,有經驗的裁判在接受幫助某隊獲勝的任務時,會通過在關鍵判罰上偏向該隊來達到目的,而在不重要的判罰上則偏向對方,以此來“掩蓋”真相,增加查處的難度。而往往裁判是否收錢引導比賽走向的最終判定,往往是在被抓后由當事人自己供出。
面對如此嚴重的“塌方式”腐敗問題,中國足協進行了領導班子的改組,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在裁判管理方面,足協加強了選派權的收回、完善了考核評價體系、并公開了重大爭議判罰的評議結果等。針對假球問題,足協采取了高壓整治措施,已有超過40名球員因此被終身禁足。
在最近的一次職業聯賽專題新聞通氣會上,中國足協副主席楊旭介紹了2025年賽季的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他特別強調了要“加大清理欠薪、欠款工作的力度”,因為不少足球隊員表示自己收錢踢假球是因為俱樂部持續欠薪而不得已為之。這表明假球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復雜的經濟利益關系和俱樂部管理問題。
總的來說,中國足球領域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和深刻的變革。只有通過嚴格的監管、有效的政策和持續的努力,才能逐步清除足球領域的“假賭黑”頑疾,讓中國足球走向健康、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