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籃敗澳,宮魯鳴擔責,李夢勝出。
在7月6日晚上的一場熱身賽中,中國女籃雖占據主場之利,但最終以63比76不敵澳大利亞隊,這并不算意外。盡管這僅僅是一場熱身賽,但考慮到中國女籃除了張子宇之外幾乎全員出戰,而對手只是澳大利亞二隊,這場失利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從比賽數據上看,中國女籃在投籃和罰籃的命中率上稍遜一籌。然而,從場面上看,更關鍵的問題在于隊員們在持球突破方面的能力不足。盡管李緣、楊力維和王思雨等球員具備一定的持球能力,但由于身材上的劣勢,她們在進攻時不敢輕易突破。而其他上場的隊員在接球后更是缺乏突破的勇氣,包括韓旭在內,都顯得較為保守。
這種保守的打法使得對手能夠采取貼身防守的策略,壓迫性極強,且防守方式簡單實用。因此,中國女籃在比賽中缺乏強有力的突破點成為了明顯的軟肋。假如李夢仍在中國女籃隊伍中,以她強大的身體對抗能力和技術特點,將為中國隊提供內外結合的戰術支撐點。無論是她的個人突破分球還是三分球,都是中國隊在打不開局面時的有效戰術武器。
然而,由于教練組在選人上的決策,李夢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回歸國家隊。雖然輸球令人惋惜,但換個角度看,李夢或許在此次比賽中成為了一種隱形的贏家。她的能力和特點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女籃未來的潛力和方向。對于女籃而言,輸掉這場比賽并不全是壞事,它可以作為我們進步的催化劑和動力。因此,我們可以說李夢在這場輸給澳大利亞的比賽中成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點。在失利中尋找到機遇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過程也是一種勝利的體驗。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即使面臨挑戰與挫折,李夢和中國女籃的精神仍然是巨大的贏家。